福国利民的成语故事
拼音fú guó lì mín
基本解释福:护佑。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。
出处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第一章:“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:‘盖以身许国,但求福国利民,与民无害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福国利民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福国利民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一国三公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五年》:“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 |
一本万利 | 清 姬文《市声》:“这回破釜沉舟,远行一趟,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。” |
一民同俗 | 语出《晏子春秋·问上十八》:“古者百里而异习,千里而殊俗。故明王修道,一民同俗。” |
一路福星 | 清 范寅《越谚》上卷:“一路福星,又一路顺风,送远行语。” |
万国来朝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2回:“太平年万国来朝,雍熙世八仙庆寿。” |
万民涂炭 | 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 |
三徙成国 |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贵因》:“舜一徙成邑,再徙成都,三徙成国。” |
上医医国 | 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文子曰:‘医及国家乎?’对曰:‘上医医国,其次疾人,固医官也。’” |
不知利害 | 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子不知利害,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?” |
不私其利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不伐其功,不私其利。” |
不羁之民 | 汉 桓宽《盐铁论 论功》:“不牧之地,不羁之民。” |
与民休息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昭帝纪》:“海内虚耗,户口减半,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” |
与民偕乐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回:“故尧舜与民偕乐,以仁德化天下。” |
与民同乐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·庄暴见孟子》:“今王四猎于此,百姓闻王车马之音,见羽旄之美,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: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,何以能田猎也?’此无他,与民同乐也。” |
与民同忧 | 宋·苏舜钦《诣匦疏》:“岂上位务在镇静,不须与民同忧也?” |
与民更始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武帝纪》:“朕嘉唐虞而乐殷周,据旧以鉴新。其赦天下,与民更始。” |
与民除害 | 汉 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丞相衔奉国威,为民除害,元恶大憝,心当枭夷。” |
专权误国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40卷:“此指严嵩、严世蕃父子二人也。朕久闻其专权误国……朕当即为处分,卿不可外泄于人。” |
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5回:“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,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。” |
两国相战,不斩来使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9回:“自古‘两国相战,不斩来使’。于礼不当。” |
丧师辱国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七回:“前日正被蔡京、童贯、高俅在天子面前,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,丧师辱国,大肆诽谤,欲皇上加罪。” |
丧权辱国 | 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:“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,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——《江宁条约》。” |
丰功厚利 | 汉·班彪《王命论》:“帝王之祚,必有明圣,显懿之德,丰功厚利积累之业。” |
为国为民 | 明·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第一折:“有为国为民贤才,因苦谏不听,反遭诛戮。” |
为国捐躯 | 清 钱采《说岳全传》第39回:“为国捐躯赴战场,丹心可并日争光。” |
为民父母 | 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为民父母行政,不免于率兽而食人,恶在其为民父母也?” |
为民请命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因民之欲,西向为百姓请命,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,孰敢不听!” |
为民除害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》:“禹疏江决河,东注于海,为民除害,生民已来功莫先者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