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避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81 个避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bì xiāo xí jìng避嚣习静嚣:喧哗,吵闹;习:习惯于。躲开喧闹,安于清静。《追求》:“现在她已经住在医院里,既然不是有病,那就有点避嚣习静的意味了。”
bì qiáng jī ruò避强击弱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。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》:“奔走之间,可以知其虚实强弱,然后避实击虚,避强击弱。”
bì huò jiù fú避祸就福避开凶险,趋向幸福。先秦 商鞅《商君书 定分》:“万民皆知所避就,避祸就福,而皆以自治也。”
yǐn xíng bì miàn尹邢避面尹、邢:汉武帝的两个宠妃;避:躲开,回避。指因妒忌而避不见面。
bì shì lí sú避世离俗逃避浊世,超脱凡俗。东汉 王充《论衡 定贤》:“以清节自守,不降志辱身为贤乎?是则避世离俗,长沮、桀溺之类也。”
bì nì shān yú避溺山隅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。表示远远回避。汉 司马相如《美人赋》:“譬于防火水中,避溺山隅,此乃未见其可欲。”
lín nán bù bì临难不避避:回避。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。形容勇敢胆大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4回:“夫料事能中,智也;尽心谋国,忠也;临难不避,勇也;杀身救国,仁也。”
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指不畏凶险。《水浒传》第五八回:“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,但请尽说不妨,便当不避水火,力为解救,与汝相助。”
wēi gàn bì shī煨干避湿见“煨干就湿”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四折:“生下这孩儿,十月怀胎,三年乳哺,咽苦吐甜,煨干避湿,不知受了多少辛苦。”
bì sú qū xīn避俗趋新避:舍弃;趋:奔赴,趋向。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。叶圣陶《未厌集 苦辛》:“‘拜年’有什么意义呢?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。于是相率不‘拜年’,表示避俗趋新。”
yáng cháng bì duǎn扬长避短扬;发挥;避:回避;避开。发扬长处;避开短处。秦牧《漫记端木蕻良》:“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,既扬长避短,也施展了抱负。”
bì jǐng rù kēng避阱入坑指避过了井,又掉进了坑里。比喻避去一害,又受另一害。阱,异“穽”汉 焦赣《易林 观之益》:“避阱入坑,忧患日生。”一本作“避井入坎”。
bù bì qiáng yù不避强御避:回避;强御:有权势的人。刚正无私,不怕有势力的人。唐·权德舆《唐西川节度副大使韦公先庙碑铭序》:“操持贵幸,不避强御,缮理宫室,得其时制。”
zhōng bù bì wēi忠不避危忠:忠于。避:回避。忠于职守,不回避危险,。《晏子》:“忠不避危,爱无恶言。”
xiāo shēng bì yǐng销声避影犹言销声匿迹。唐·孙揆《令应传》:“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,未蒙上帝昭雪,所以销声避影,而自困如是。”
bù kě bì miǎn不可避免指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。毛泽东《矛盾论》:“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,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。”
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。
bì lǐ xián guā避李嫌瓜以之表示避免嫌疑。三国 魏 曹植《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,不处嫌疑间。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。”
bì liáng fù yán避凉附炎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,亲热攀附有权势者。明·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》:“母,小人也,避凉附炎,且其性残虐。”
bì xiōng jiù jí避凶就吉避:避开;就:趋。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6回:“主公宜避凶就吉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
bì yǐng liǎn jì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,不露形迹。宋 叶适《刘建翁墓志铭》:“已而敷畅折衷,隐情遁节,如镱见象,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。”
shuǐ huǒ bù bì水火不避谓不避艰险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若有驱使,奋勇直前,水火不避。”
táo shēng bù bì lù,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逃生不避路,到处便为家指人在逃生时慌不择路,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三回:“这鲁达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,正是‘逃生不避路,到处便为家’。”
bì shì jīn mǎ避世金马避世:逃避世务;金马:借指宫殿。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滑稽列传》:“陆沉于俗,避世金马门。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,何必深山之中、嵩庐之下!”
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。比喻为避免冲突;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。舍:古时行军;一舍为三十里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
bù bì jiān xiǎn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。《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》:“随先主周旋,不避艰险。
zhū bù bì guì诛不避贵诛:惩罚。惩办罪行不避忌权贵。法令面前贵贱平等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》:“诛不避贵,赏不遗贱,不淫于乐,不遁于哀,尽智导民而不伐声。”
bì guā fáng lǐ避瓜防李表示避免嫌疑。见“避李嫌瓜”。
bù bì tāng huǒ不避汤火汤:沸水;火:战火。指不畏凶险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货殖列传》:“前蒙矢石,不避汤火之难者,为重赏使也。”
qū jí bì xiōng趋吉避凶趋:奔向。吉:吉利,平安。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,避开凶祸灾难。亦作“趋吉逃凶”、“避凶趋吉”。明·沈鲸《双珠记·母子分珠》:“趋吉避凶,儒者之事。”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二回:“不然。圣人云: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吾等问于高明之人,当趋吉避凶。”
wú suǒ huí bì无所回避回避:避忌。没有什么避忌或讳言的。《后汉书·蔡茂传》:“茂辄纠案,无所回避。”
bì zhī ruò měi避之若浼指躲避惟恐不及,生怕沾污了自身。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推恶恶之心,思与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也。”赵岐注:“与乡人立,见其冠不正,望望然,惭愧之貌也,去之恐其污己也。”
bù bì fǔ yuè不避斧钺斧钺:古代的兵器。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。形容将士英勇无畏,或烈士忠义不屈。东汉 班固《汉书 赵充国传》:“愚臣伏计孰甚,不敢避斧钺之诛,昧死陈愚,唯陛下省察。”
bì jǐng rù kēng避穽入坑见“避坑落井”。
jiù xū bì shí就虚避实指避开敌人的主力,找敌人的弱点进攻。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。《孙子 虚实》:“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”
bì qiáng jī duò避强击惰军事用语。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。唐 元稹《批刘悟谢上表》:“卿宜密运谟猷,明宣号令,避强击惰,取暴抚羸。”
bì zhòng jiù qīng避重就轻避重:指避开要紧的事;就轻:指抓小事情。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。也指回避要害问题;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。宋 刘挚《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》:“民始不以多男为患,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。”
tuì bì xián lù退避贤路贤路:贤人出任的路。指辞去职位,让贤人接替。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28章:“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‘退避贤路’。”
bì fēng gǎng避风港一种无装卸设备、在暴风雨时使船只得到掩护的港口。比喻一块可以躲避危险的地方。张贤亮《心安即福地》:“外面的世界虽然波涛汹涌,家总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。”
bì qiáng dǎ ruò避强打弱军事用语。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。见“避强击惰”。
kuò náng bì jiù括囊避咎括囊:束紧口袋;咎:罪责,灾祸。为人谨慎小心,不轻易说话,避免灾祸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杨赐传》:“不敢自同凡臣,括囊避咎。”
yáng kuáng bì shì佯狂避世佯:假装。假装疯狂以回避世人。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41回:“少不得借鉴着佯狂避世,放浪形骸,以为遮饰地步。”
bì yǐng nì xíng避影匿形指隐蔽起来,不露形迹。清 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二》:“昔人所谓非亲非故,何由习知之也。此二者已当不同观,而况于避影匿形,惟恐多此一举,为身累者乎?”
bì jūn sān shě避君三舍舍:古代计量单位,1舍=30里。指退让和回避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避君三舍。”
xiāo cáo bì xí萧曹避席萧曹: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、曹参;避席:起立离座,表示敬意。连萧何、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。比喻政治才能极大,超过前人。《旧唐书 李德裕传论》:“语文章,则严、马扶轮;论政事,则萧、曹避席。”
wèi yǐng bì jì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,不明事理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渔父》:“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,举足愈数而迹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离身。”
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见“避人耳目”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九回:“每日一入学中,四处各坐,却八目勾留,或设言托意,或咏桑寓柳,遥以心照,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。”
bì shí jiù xū避实就虚实:实力;就:接近;趋向;虚:空虚;虚弱。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;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。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。原作“避实击虚”。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要略》:“击危乘势以为资,清静以为常,避实就虚,若驱群羊,此所以言兵也。”
bì miàn yǐn xíng避面尹邢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。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,诏二人不得相见。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。相见后,尹夫人“乃低头俯而泣,自痛其不如也”。见《史记 外戚世家》。
bì huò qiú fú避祸求福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。《后汉书 袁绍传》:“臣不敢畏惮强御,避祸求福,与进(何进)合图,事无违异。”
nèi jǔ bù bì qīn,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举:推荐。举荐身边的人,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;举荐外面的人,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。形容办事公正无私战国·鲁·尸佼《尸子》上卷:“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,仁者之于善也,无择也,无恶也,唯善之所在。”
nèi chēng bù bì qīn,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称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举:推荐。举荐身边的人,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;举荐外面的人,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。形容办事公正无私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内称不避亲,外举不避怨,程功积事,推贤而进达之,不望其报。”
bì jūn sān shè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。一舍:三十里。见“避君三舍”。
bì xiōng qū jí避凶趋吉避:避开;趋:奔赴。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。宋 王观国《学林 祠卜》:“以此知曾参不入胜母,汉祖不留柏人,避凶趋吉,所不可废。”
bì ér bù tán避而不谈有意回避;不去谈论。徐迟《一九五六年<特写选>序言》:“尖锐的矛盾,避而不谈,或加水冲淡了。”
bì shì jué sú避世绝俗避世:隐居不出仕;绝俗:与世间隔绝。脱离现实生活,不和人们往来。形容隐居山林,不与世人交往。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刻意》:“此江海之士,避世之人,闲暇者之所好也。”《晋书 华轶传》:“栖情玄远,确然绝俗。”
bì ràng xián lù避让贤路避让:辞职的谦词;贤路:贤才仕进路。辞官退隐,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》:“愿归丞相侯印,乞骸骨归,避贤者路。”
bì hài jiù lì避害就利就:接近、走向。躲开有害的,接近有利的条件。《吴子·图国第一》:“谋者,所以避害就利。”
táo bì xiàn shí逃避现实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。刘少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:“不能不顾现实,更不能逃避现实,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。”
bì nán jiù yì避难就易避:躲开,回避。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。《元史 文宗纪四》:“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,久不视事,及迁同知储政院事,即就职,侥幸巧宦,避难就易。”
bì qí ruì qì,jī qí duò guī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其:他的;锐气:勇猛的气势;惰:松懈善于用兵之人,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,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。先秦 孙武《孙子 军争》:“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此治气者也。”
bì qí ruì qì避其锐气其:他的;锐气:勇猛的气势。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,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。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此治气者也。”
wèi dāo bì jiàn畏刀避箭畏:害怕,畏惧。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。元·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二折:“我养军千日,用军一时。空有满朝文武,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?都是些畏刀避箭的。”
bì shì jīn mén避世金门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。见“避世金马”。
bì jì cáng shí避迹藏时指逃避时世。唐 贾至《微子庙碑颂》:“而君崎岖险阻,避迹藏时。”
bì huǐ jiù yù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。《墨子 耕柱》:“且翟(墨翟)闻之:‘为义非避毁就誉。’支之苟道,受枉何伤?”
bì nán qiù yì避难趋易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。见“避难就易”。
bì nàn táo zāi避难逃灾避:躲开。逃脱灾害侵袭,避免罹难之祸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5回:“争奈宋江出身微贱,郓城小吏,犯罪在逃,权居梁山水泊,避难逃灾。”
bì zhòng zhú qīng避重逐轻指避开较重的责任,拣轻的承担。见“避重就轻”。
duǒ zāi bì nàn躲灾避难躲:逃避;避:避开。闪躲与逃避灾难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回:“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,早晚天可怜见,放你回来时,依旧夫妻完聚。”
bì fán dòu jié避烦斗捷指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。清 薛福成《选举论下》:“惟小楷试贴,一望可知优劣,不能无偏重之势,避烦斗捷,流风相师,久之而考者阅者,皆忘其所以然。”
bì shì qiáng dōng避世墙东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。《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》:“君公(王君公)遭乱独不去,侩牛自隐。时人谓之论曰:‘避世墙东王君公。’”
bì xián shǒu yì避嫌守义嫌:嫌疑;守义:保守道义。避开嫌疑,保守道义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73回:“今主公避嫌守义,恐失众人之望。”
wēi dāo bì jiàn隈刀避箭
bì kēng luò jǐng避坑落井躲过了坑,又掉进井里。比喻躲过一害,又受一害。《晋书 褚翜传》:“今宜共戮力以备贼,幸无外难,而内自相击,是避坑落井也。”
bì jǐng rù kǎn避井入坎见“避坑落井”。
táo zāi bì nàn逃灾避难避:躲开。逃脱灾害侵袭,避免罹难之祸。元·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似这等逃灾避难,倒不如奔井投河。”
qū lì bì hài趋利避害趋:奔向。奔向有利的一面,而避开有害的一面。汉·霍谞《奏记大将军梁商》:“至于趋利避害,畏死乐生,亦复均也。”
bì shí jī xū避实击虚虚:空虚。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,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。先秦 孙武《孙子 虚实》:“水之行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”
bì jì wéi xīn避迹违心指违背本意而隐匿。清 陈确《答张考夫书》:“其为荆公与非荆公,亦难逃后世之公,某万不敢避迹违心,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。”
yú qiáng bì mìng逾墙避命逾:越过。战国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。越墙逃跑,回避被征召。泛指隐士拒绝出仕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乔玄传》:“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之命。”